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意思是“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也就是為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因特網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絡實現相互通信的一套規(guī)則,規(guī)定了計算機在因特網上進行通信時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
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tǒng),只要遵守 IP協議就可以與因特網互連互通。正是因為有了IP協議,因特網才得以迅速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因此,IP協議也可以叫做“因特網協議”。通俗的講:IP地址也可以稱為互聯網地址或Internet地址。是用來唯一標識互聯網上計算機的邏輯地址。每臺連網計算機都依靠IP地址來標識自己。就很類似于我們的電話號碼樣的。通過電話號碼來找到相應的使用電話的客戶的實際地址。全世界的電話號碼都是唯一的。IP地址也是一樣。網絡協議(IP)是網絡上信息從一臺計算機傳遞給另一臺計算機的方法或者協議。網絡上每臺計算機(主機)至少具有一個IP地址將其與網絡上其他計算機區(qū)別開。當你發(fā)送或者接受信息時(例如,一個電子郵件信息或一個網頁),信息被分成幾個小塊,稱為信息包。每個信息包都包含了發(fā)送者和接受者的網絡地址。網關計算機讀到了目的地址,信息包繼續(xù)向前到下一個鄰近的網關照例讀到目的地址,如此一直向前通過網絡,直到一個網關確認這個信息包屬于其最緊鄰或者其范圍內的計算機。最終直接進入到其指定地址的計算機。 因為一個信息被分成了許多信息包,如果必要,每個信息包能夠通過網絡不同的路徑發(fā)送。信息包能按照與它們發(fā)送時的不同順序到達。網絡協議(IP)僅僅是遞送他們。另外一個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才是能夠將它們按照正確順序組合回原樣。IP是一個無連接協議,這就意味著在通信的終點之間沒有連續(xù)的線路連接。每個信息包作為一個處理過的獨立的單元在網絡上傳輸,這些單元之間沒有相互的聯系。(信息包能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是因為TCP,明了信息中信息包順序的面向連接協議。)在開放的系統(tǒng)互連(OSI)通訊模式中IP協議位于第三層——網絡層。 如今最廣泛應用的IP版本是IPv4。然而,IP版本6(IPv6)也已經開始使用了。IPv6為了更長的地址作準備,因此可以滿足更多網絡使用者的需要。IPv6包括了IPv4的功能,任何支持IPv6信息包的服務器同樣也支持IPv4信息包。
因特網協議(IP)用于連接多個分組交換網,可提供在具有固定地址長度的主機之間傳送數據報,以及根據各個數據報大小的不同,在需要時分段和重組數據報的功能。IP僅限于將數據從源端傳到目的端,而不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它沒有端到端或節(jié)點到節(jié)點的確認、流量控制等常見的主機到主機協議的機制。在傳送出錯時,IP通過因特網控制消息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報告,ICMP在IP模塊中實現。IP可實現尋址和分段兩個基本功能。IP根據數據報頭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將數據報傳送到目的端,傳送過程中對道路的選擇稱為路由。當一些網絡內只能傳送小數據報時,IP將數據報分段,并在報頭注明。數據報也可以被標記為“不可分段”,如果一個數據報被如此標記,那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它進行分段。如果因此而到不了目的地,那么數據報就會在中途被拋棄。IP通過4個關鍵機制來提供它的服務:服務類型、生存期、可選項和頭部校驗。IP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假設傳輸要經過中間網關。傳送進程調用本地IP模塊傳送數據,同時發(fā)送目的地址和其他參數作為調用參數,IP模塊準備數據報頭,并把它加在需要傳送的數據之前。本地IP模塊為這個目的地址決定一個本地網絡地址,在這里就是網關地址。IP模塊傳送數據報和本地網絡地址到本地網絡接口。本地網絡接口創(chuàng)建一個本地網絡頭加在數據報上,然后向本地網絡發(fā)送。加上本地網絡頭的數據報在到達網關后,網關的本地網絡接口去掉這個頭,并將結果傳送給其IP模塊。網關的IP模塊根據目的地址得知數據要被傳輸到另一個網絡的主機去,于是它同樣地為其決定一個本地網絡地址,并調用到那個網絡的本地網絡接口上去傳輸數據報。在目的主機上,本地網絡接口去掉數據報上的本地網絡頭,將數據傳給IP模塊,IP模塊再決定應該把數據報向哪一個應用程序傳送,系統(tǒng)會發(fā)出系統(tǒng)調用,IP模塊返回源地址和其他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