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驗任務(wù)
每按下一次開關(guān)SP1,計數(shù)值加1,通過AT89S51單片機的P1端口的P1.0到P1.3顯示出其的二進制計數(shù)值。
2.電路原理圖
圖4.8.1
3.系統(tǒng)板上硬件連線
(1).把“單片機系統(tǒng)”區(qū)域中的P3.7/RD端口連接到“獨立式鍵盤”區(qū)域中的SP1端口上;
(2).把“單片機系統(tǒng)”區(qū)域中的P1.0-P1.4端口用8芯排線連接到“八路發(fā)光二極管指示模塊”區(qū)域中的“L1-L8”端口上;要求,P1.0連接到L1,P1.1連接到L2,P1.2連接到L3,P1.3連接到L4上。
4.程序設(shè)計方法
(1).其實,作為一個按鍵從沒有按下到按下以及釋放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也就是說,當(dāng)我們按下一個按鍵時,總希望某個命令只執(zhí)行一次,而在按鍵按下的 過程中,不要有干擾進來,因為,在按下的過程中,一旦有干擾過來,可能造成誤觸發(fā)過程,這并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因此在按鍵按下的時候,要把我們手上的干擾信號以及按鍵的機械接觸等干擾信號給濾除掉,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電容來濾除掉這些干擾信號,但實際上,會增加硬件成本及硬件電路的體積,這是我們不希望,總得有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采用軟件濾波的方法去除這些干擾信號,一般情況下,一個按鍵按下的時候,總是在按下的時刻存在著一定的干擾信號,按下之后就基本上進入了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具體的一個按鍵從按下到釋放的全過程的信號圖如左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們在程序設(shè)計時,從按鍵被識別按下之后,延時5ms以上,從而避開了干擾信號區(qū)域,我們再來檢測一次,看按鍵是否真得已經(jīng)按下,若真得已經(jīng)按下,這時肯定輸出為低電平,若這時檢測到的是高電平,證明剛才是由于干擾信號引起的誤觸發(fā),CPU就認為是誤觸發(fā)信號而舍棄這次的按鍵識別過程。從而提高了系統(tǒng)的可靠性。
由于要求每按下一次,命令被執(zhí)行一次,直到下一次再按下的時候,再執(zhí)行一次命令,因此從按鍵被識別出來之后,我們就可以執(zhí)行這次的命令,所以要有一個等待按鍵釋放的過程,顯然釋放的過程,就是使其恢復(fù)成高電平狀態(tài)。
(1).對于按鍵識別的指令,我們依然選擇如下指令JB BIT,REL指令是用來檢測BIT是否為高電平,若BIT=1,則程序轉(zhuǎn)向REL處執(zhí)行程序,否則就繼續(xù)向下執(zhí)行程序。或者是 JNB BIT,REL指令是用來檢測BIT是否為低電平,若BIT=0,則程序轉(zhuǎn)向REL處執(zhí)行程序,否則就繼續(xù)向下執(zhí)行程序。
(2).但對程序設(shè)計過程中按鍵識別過程的框圖如下圖所示:
圖4.8.3
5.程序框圖
圖4.8.4
6.匯編源程序
ORG 0
START: MOV R1,#00H ;初始化R7為0,表示從0開始計數(shù)
MOV A,R1 ;
CPL A ;取反指令
MOV P1,A ;送出P1端口由發(fā)光二極管顯示
REL: JNB P3.7,REL ;判斷SP1是否按下
LCALL DELAY10MS ;若按下,則延時10ms左右
JNB P3.7,REL ;再判斷SP1是否真得按下
INC R7 ;若真得按下,則進行按鍵處理,使
MOV A,R7 ;計數(shù)內(nèi)容加1,并送出P1端口由
CPL A ;發(fā)光二極管顯示
MOV P1,A ;
JNB P3.7,$ ;等待SP1釋放
SJMP REL ;繼續(xù)對K1按鍵掃描
DELAY10MS: MOV R6,#20 ;延時10ms子程序
L1: MOV R7,#248
DJNZ R7,$
DJNZ R6,L1
RET
END
7.C語言源程序
#include
unsigned char count;
void delay10ms(void)
{
unsigned char i,j;
for(i=20;i>0;i--)
for(j=248;j>0;j--);
}
void main(void)
{
while(1)
{
if(P3_7==0)
{
delay10ms();
if(P3_7==0)
{
count++;
if(count==16)
{
count=0;
}
P1=~count;
while(P3_7==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