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屆互聯網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不僅不會毀滅人類,反而可以讓人們獲得“永生”。但許多網友卻對此產生質疑,覺得這有點兒遙遠。雖然“永生”目前還不太現實,但是AI近幾年的發(fā)展勢頭確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在很多領域都綻放出了自己獨特的光彩,其與文化產業(yè)的結合也帶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產物。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傳媒領域,AI帶來了什么新玩法吧!
重塑傳媒業(yè)態(tài)
科技的發(fā)展一直在加速,基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結合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人工智能風潮已經來臨。那么,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傳媒行業(yè)?在網絡傳播雜志《AI時代,傳媒業(yè)面臨的4大挑戰(zhàn)和5大變革!》一文中作者表明AI技術將在5方面重塑傳媒業(yè)態(tài)。
首先是內容生產方面。AI不僅在計算機新聞寫作方面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而且能使媒體的內容制作更快、更簡便;AI工具還可以執(zhí)行語音和文字智能化處理和編輯等。新華社發(fā)布的“AI智能主播”和“媒體大腦”智能媒體生產平臺就是國內對于智能時代的媒介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的有益探索。
其次是內容分發(fā)方面。AI可以基于不同的傳播場景進行分發(fā)以及基于用戶偏好進行個性化定制的分發(fā)。通過對分發(fā)系統(tǒng)進行培訓,再結合媒體的用戶行為數據,精準分析和洞察不同用戶群體的特征,實現針對不同新聞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和推薦,以使其適應用戶的特定需求。
再者是媒體資產管理方面。智能媒體管理系統(tǒng)可以對所有可用媒體資源進行更好的管理。智能化內容存儲、檢索可以便于使用媒體所有可用的內容,從而節(jié)省時間并為受眾創(chuàng)建更好的內容。如抖音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幫助管理海量視頻資源,以改進用戶的注意力分配和流量分配機制。
然后是版權和內容審查方面。人工智能對監(jiān)測媒體的傳播內容、版權行為狀況具有很大的幫助,智能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從圖片、視頻中識別特定人物身份、標簽化新聞圖片,完成圖片和視頻檢測監(jiān)管等功能。
最后是內容審核方面。通過情感識別,圖像和對象分析,以及語言分析工具等,能夠檢測圖像和音頻中的敏感或非法內容,從而進行內容的過濾和把關。
AI助力傳統(tǒng)媒體轉型
文章《百度和人民日報聯合成立“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開頭就寫道,9月19日,“深度融合再出發(fā)——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成立儀式”在京召開,會上百度與人民日報聯合成立“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
“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基于百度大腦的核心能力,支持與滿足媒體工作中的關鍵操作性需求。第一期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百度的AI 技術,為人民日報打造一個智能化“編輯團隊”,輔助媒體的新聞生產,提升編輯的生產效率。其部分技術能力已經陸續(xù)在人民號后臺和人民日報客戶端進行實際應用,通過提升內容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放大整個新聞生產線的效能。
百度董事長兼CEO 李彥宏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院長許正中都表示了自己對媒體智能化轉型的深切期待。李彥宏表示,“我們有信心通過深入的合作,樹立權威媒體平臺與科技企業(yè)融合發(fā)展的典范。相信人工智能與媒體的融合創(chuàng)新,將有助于權威媒體平臺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
新聞傳播新模式——語音頭條
媒通社文章《四家媒體率先試水“AI+音頻”,喚醒新聞傳播新模式》也介紹了一種因AI誕生的新內容產品——語音頭條。語音頭條的出現,重新拓展了新聞資訊的產品形態(tài)和邊界,為傳統(tǒng)媒體插上了第三條翅膀。智能音箱的代表“天貓精靈”就是應用典例之一,天貓精靈攜手傳統(tǒng)媒體推出“語音頭條”智能資訊產品,用戶只需要對其說一聲“早上好”,就可以聽到最新鮮的新聞資訊和熱點話題。
除此之外,文章還以沈陽晚報、女主播“佩奇”、方言脫口秀音頻“正二扒經”、南都音頻等為例,介紹了語音頭條在媒體中的應用,它們都取得了不錯反響,開拓了媒體市場。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技術崛起,潤物細無聲地改變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讓老百姓能體驗到最為炫酷勁爆的人工智能互動體驗。
文章同時表明了對短語音未來市場的看好,“短語音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優(yōu)勢,就是其生產成本低廉。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說,短語音的性價比極高,很大程度地為傳統(tǒng)媒體探索媒體融合新領域降低了門檻。同時隨著基于AI的智能化音頻生活場景越來越常見,語音新聞播報將是大勢所趨,未來甚至可能出現專門從事語音新聞生產的機構?!?/p>
AI賦能短視頻新媒體平臺
AI除了在以上媒體領域均有涉及外,在短視頻領域也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正如極客公園文章《AI是短視頻平臺的核心能力,快手其實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提到,如果想將每位用戶的注意力高效分配給海量豐富的短視頻,而非集中在少數爆款之上,光靠人工運營的方法是不可行的,這必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而AI正是快手連接內容生產與消費兩個端口的核心能力。
文章以快手上線的一批名為“快手時光機”的爆款特效表情為例,這款可以讓人“變老”的表情可以在十幾秒鐘中,讓視頻中人物的容顏變成 60 年之后。除此之外,還有可以實時進行肢體識別的舞蹈游戲、AR 換臉等等。AI 技術極大地增加了用戶體驗感及和App的趣味性,也讓記錄生活變得更有趣。
對于信息繭房(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快手科技AI技術副總裁鄭文以快手的推薦機制為例作出了回答:快手的推薦給用戶的內容,絕非僅僅用戶最感興趣的部分,而是會考慮到內容的多樣性,在更廣闊的領域發(fā)現感興趣的內容。
小心落入AI的“陷阱”
AI技術的進步創(chuàng)造出新的娛樂方式,前陣子一款名為ZAO的App在朋友圈被瘋狂刷屏并登上微博熱搜?!禔I換臉一夜刷屏,能“ZAO”多久》解釋了AI換臉為何會一夜爆火:隨時隨地“變臉”任意一個影視人物對于普通人來說無異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雖然無法以假亂真,但是就普通娛樂來說還是綽綽有余的。
但同時,文章通過對比臉萌、崽崽Zepeto、小咖秀等App,進一步指出AI換臉正如瞬息萬變的時尚潮流一樣,很快就能從最初的新鮮驚艷,到后來的意興闌珊,走出同樣一條拋物線。AI換臉,用戶終究是“附體”在他人身上,并非虛擬世界中真實的自己。
雖然AI換臉給大眾提供了新鮮的玩法,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肖像侵權、虛假證據、零成本造謠等風險。從ZAO的用戶協(xié)議中就能看到巨大安全隱患:ZAO的用戶協(xié)議不僅模糊了肖像權的歸屬,而且要求用戶肖像資料的全面渡讓,用以達到收集用戶數據的目的。這種做法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它為不法之徒打開了一個后果不堪設想的“潘多拉魔盒”。此外,視頻素材的版權問題同樣不容回避。即使官方針對以上的問題作出了回應,但這也成為了AI在應用中的隱憂。
結語
其實,文化產業(yè)與AI結合的遠遠不止上述傳媒領域,在影視制作、游戲、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AI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技術的進步為文化產業(yè)各個領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多方面的風險與挑戰(zhàn),這也給產業(yè)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數字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亟待各方合力破解。
你還知道哪些特別的“文化產業(yè)+AI”呢?
來源:文化產業(y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