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入手一支fitbit手環(huán),不料被朋友睥睨,他說:“就算是給我錢,我也不要這沒用的東西”,可穿戴從業(yè)者聽到這句話估計會和我一樣尷尬。
可穿戴設備看起來很熱很火,實際上用戶接受度不高。拿手環(huán)來講,每個品牌的手環(huán)在計步、睡眠監(jiān)測、卡路里計算等功能上都標榜自己的獨特性,但實際上這些手環(huán)基本上只通過單一的傳感器抓取數據,他們的“獨特”之處只存在于數據的“包裝”和“展示”上,說白了,就是功能同質化嚴重。
同時,市面上的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無論是智能手環(huán)還是智能手表幾乎千人一面,有的甚至丑到不忍直視。果殼電子軟件副總裁于海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可穿戴設備同時具有外在的‘飾品屬性’和內在的‘功能屬性’,只有先讓產品的‘飾品屬性’提高到用戶可接受的程度,‘功能屬性’才有機會不斷完善。”果殼電子推出的果殼智能圓表(GEAK Watch II)采用圓形表冠,符合人們對手表的傳統(tǒng)認知,最大程度上減少用戶佩戴的違和感,在這點上果殼智能圓表(GEAK Watch II)受到一致好評。
于海東表示,可穿戴設備同時具有外在的“飾品屬性”和內在的“功能屬性”,只有先讓產品的“飾品屬性”提高到用戶可接受的程度,“功能屬性”才有機會不斷完善。
對于國內可穿戴設備功能和外觀同質化現象,業(yè)內人士透露,國內智能手環(huán)與智能手表廠商抱著撈一筆的心態(tài)去做產品,為了通過量產均攤成本,產品外形和功能上會盡量與成熟的產品靠攏,以方便使用公模公板,這是同質化嚴重的重要原因。此業(yè)內人士進一步補充到,當小米攜小米手環(huán)以79元低價殺入后,國內可穿戴領域便哀鴻遍野??纱┐魇袌鲞€沒完全爆發(fā),就已經成為紅海,開啟了價格戰(zhàn)的競爭,小米通過低價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這對以智能手環(huán)為主要產品的初創(chuàng)公司是巨大的打擊。國內某品牌手環(huán)為了對抗小米,幾乎同期推出了一款百元以下的手環(huán)產品,雖然部分功能強過小米手環(huán),不過有測評表示,在做工和細節(jié)處理上犧牲了太多。
小米的競爭手段以及抄襲風波一直被人詬病,不過小米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它增加了用戶購買可穿戴設備的價格門檻,提高了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當年小米推出低端智能機,不就讓智能手機迅速地在國內普及了嗎?隨著技術門檻的降低,以及巨頭的入局,部分存有投機心態(tài)的廠商必定會被淘汰,這也是市場的規(guī)律。不過,因此而對可穿戴設備創(chuàng)業(yè)而感到灰心就沒有必要,在IT業(yè)界,大公司被小公司彎道超車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情,小米4年前不也是一無所有嗎?做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才是制勝的法寶。
Apple Watch入局,可穿戴設備的元年才到來?
還記的2014蘋果秋季發(fā)布會“One more thing”時刻嗎?現場觀眾的歡呼足以表現出世人對蘋果手表的期待之情。
如果說是小米讓智能手機普及,那定義智能手機概念的就是蘋果。所以,當蘋果推出Apple Watch的時候,就有人斷定,只有Apple Watch入局,可穿戴產品的元年才會到來。從一定程度上說,Apple Watch的獨特功能、外觀設計以及交互方式會指出未來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方向,對國內可穿戴行業(yè)最值得借鑒之處在于移動醫(yī)療和移動支付。在移動醫(yī)療領域,Apple Watch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多加了幾個傳感器,而是搭載Healthkit健康管理平臺,將片面的、孤立的生理數據整合起來,并與第三方醫(yī)療機構合作,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更全面醫(yī)療健康服務。在秋季發(fā)布會上與Apple Watch同時推出的還有移動支付服務Apple Pay,該服務采用NFC技術,用戶可通過簡單的觸碰就能通過iPhone或Apple Watch迅速完成支付。目前,蘋果已經與VISA、萬事達和美國運通三大卡商合作,覆蓋80%的美國信用卡用戶,以及包括星巴克、賽百味、梅西百貨在內的數萬家美國零售商及營業(yè)場所。
蘋果的移動醫(yī)療服務和移動支付服務目前只覆蓋美國本土,但國內醫(yī)療產業(yè)與移動支付領域潛力巨大,相關政策也已經出臺,可以說土壤已經漚肥,需要做的就是細心播種,認真培育,而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不論是醫(yī)療市場還是移動支付市場,有賴于多個因素,可穿戴設備只是解決其終端問題,盡管這是代表著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要想鼓勵其發(fā)展,尚有很多路要走。
對于Apple Watch對國內可穿戴市場的影響,于海東補充到:“我們期待Apple Watch大賣,它在教育用戶和培育市場方面是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PC時期,Apple II催生了IBM、微軟和Intel等后來的成功者;智能手機時代,iPhone在自身成功的基礎上,讓無數安卓手機廠商活得很滋潤。但蘋果固有的封閉式的生態(tài)理念,必然導致在引爆市場需求后,留出大片空間給開放型的產品,Windows和Android都從Mac和iOS上獲得了諸多好處,無論是產品還是策略上,借鑒和借力往往大于競爭和對抗。因此,對于國內諸多可穿戴廠商,Apple Watch和Google Wear都將作為市場開拓者,給國內市場的發(fā)展提供更多機遇。”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會怎樣?
目前而言,可穿戴設備并不能解決仍和實際問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它還是個玩具。不過,谷歌、蘋果、微軟、百度、騰訊、華為、小米等巨頭紛紛入局,也預示著未來可穿戴設備會大的爆發(fā)。
第三方測試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UV技術支持與研發(fā)副總經理羅黎曾在采訪中展望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未來的可穿戴設備不僅僅是帶運動監(jiān)測功能的配件,而是結合移動醫(yī)療、移動支付等細分領域,與云端進行數據通信的移動入口。”要達到這樣的發(fā)展水平,光靠可穿戴設備廠商可不夠,它需要政府和多方企業(yè)單位的支持,以現在技術發(fā)展的速度來看,這樣的日子不會太遙遠。
對于小米和蘋果,國內企業(yè)也不需要視其為洪水猛獸,就像于海東說的,也許他們會給國內市場帶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何將產品設計得更加人性化,如何找到用戶的痛點,才是國內可穿戴設備廠商的當務之急。
——本文選自《物聯(lián)網大會會刊》。電子發(fā)燒友網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