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可能接觸過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那么你可能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組成部分,比如它可能含有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那么接下來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學習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機這個概念貌似很新,但其實它的歷史也不短——跟硅基太陽能電池的歷史差不多。第一個硅基太陽能電池是貝爾實驗室在1954年制造出來的,它的太陽光電轉化效率接近6%;而第一個有機光電轉化器件是由Kearns和Calvin在1958年制備的,其主要材料為鎂酞菁(MgPc)染料,染料層夾在兩個功函數不同的電極之間。
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
顧名思義,有機太陽能電池是其核心部分由有機材料組成的太陽能電池。主要使用具有光敏性的有機物作為半導體材料,并通過光伏效應產生電壓以形成電流,從而達到太陽能發(fā)電的效果。
在有機材料中,盡管最高占據的軌道OMol和最低的空軌道GUM等效于無機半導體中的價帶(VB)和導帶G⑴,但有機材料的HoMO和LUMO能級是分開的,并且與無機能級不同材料。半導體中的連續(xù)能級VB和CB。因此,有機材料中的載體被局部化。與無機半導體材料中半徑較大的萬尼爾激子不同,有機材料中的激子主要是半徑較小的弗倫克爾激子,電子-空穴對之間的結合力大于瓦米爾激子。因此,與在吸收光之后產生自由電子-空穴對的無機光伏器件不同,有機光伏器件在吸收光之后產生流動的激發(fā)態(tài)(即,結合的電子-空穴對)。在激子中,電子-空穴對之間的庫侖效應相對較大,有機物的介電常數小,因此激子解離所需的能量高于熱運動的能量。因此,難以使激子在有機材料中解離,并且不容易形成自由載體。這些特性決定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工作機理與無機pn結光伏器件的工作機理有很大不同。
可以看出,器件的光電效應過程如下(圖4o):①當能量大于HOMOˉLUMO能隙的光子受到輻照時,供體分子將從基態(tài)躍遷到激發(fā)態(tài),形成激子;②中性施主激子經歷擴散,然后到達施主和受主之間的界面;③界面附近的施主激子借助內置的電場克服了激子中電子-空穴對之間的庫侖結合力。然后進行從供體轉移的電荷轉移電子,將LUMO能級轉移到受體LUMO能級上,形成電荷轉移絡合物;④電荷轉移絡合物中的電子-空穴對需要克服在庫侖結合力再次分解成局部自由電荷(即陽離子載流子)之前,電流載流子和陰離子載流子(圖4③;⑤)負載的正負離子通過運輸分別到達陽極和陰極,并被電極收集以形成光電流。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結構
有機太陽能電池按照半導體的材料可以分為單質結結構、P-N異質結結構、染料敏化納米晶結構。
單質結結構
單結結構是基于肖特基勢壘原理制造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它的結構是玻璃/金屬電極/染料/金屬電極,它利用兩個電極的不同功函數來產生電場。 電子從功函數低的金屬電極轉移到功函數高的電極以產生光電流。 由于電子和空穴都在相同的材料中傳輸,因此光電轉換率相對較低。
P—N異質結結構
P-N異質結結構是指具有施主-受主(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結構的異質結結構。 其中,半導體材料主要是染料,例如酞菁化合物和per四甲醛亞胺化合物,它們使用D / A界面(施主-施主,受主-受主)和電子層之間的電子-空穴分離。 不同材料的轉移特性提高了分離效率。 Elias Stathatos和其他人結合了無機和有機化合物的優(yōu)勢,制成了光電轉換率為5%至6%的太陽能電池。
NPC(nanocrystalinephotovoltaiccell)染料敏化納米晶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主要是指一種使用染料敏化多孔納米結構TIO2薄膜作為光陽極的太陽能電池。 它是模仿植物葉綠素光合作用原理的太陽能電池。 但是,NPC太陽能電池可以選擇合適的氧化還原電解質來提高光電效率,一般可以穩(wěn)定在10%以上,納米晶TIO2易于制備,成本低,使用壽命長,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相信通過閱讀上面的內容,大家對有機太陽能電池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做好總結,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