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5年10月21日,是一個對美國電影迷、科幻迷們來說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在30年前,在那部科幻穿越電影鼻祖《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主角馬蒂·麥克弗萊(Marty McFly)和布朗博士(Doc Brown)乘坐時光機穿越到的未來,正是這一天。時至今日,影迷們紛紛致敬經(jīng)典,同時科技界又一次掀起了對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的討論。
人工智能無疑是2015年科技圈、投資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同時,圍繞著人工智能總是有很多富有爭議的話題:比如,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是工程師的消失;但是又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是人人都是工程師。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這兩方觀點?為此記者專訪了硅谷著名早期基金TEEC Angel Fund的幾位投資合伙人Jinlin Wang、Wenxiang Ma以及Xuhui Shao。
“超人工智能”引發(fā)最多爭議
在討論未來工程師會不會被機器取代這一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人工智能的定義以及分類。事實上,自人工智能誕生以來,其理論和技術(shù)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TEEC Angel Fund的幾位受訪合伙人向記者介紹,根據(jù)人工智能的實力不同,目前業(yè)界一般將人工智能技術(shù)分為三大類:
首先,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長于單一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戰(zhàn)勝象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會下象棋,你要問它怎樣更好地在硬盤上儲存數(shù)據(jù),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其次,強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能,人類能干的腦力活它都能干。創(chuàng)造強人工智能比創(chuàng)造弱人工智能難得多,我們現(xiàn)在還做不到。Linda Gottfredson教授把智能定義為“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復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jīng)驗中學習等操作。”強人工智能在進行這些操作時應該和人類一樣得心應手。
再次,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 牛津哲學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都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chuàng)新、通識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
“事實上,超人工智能正是為什么‘人工智能’這一話題總能引起業(yè)界熱議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樣它也是引發(fā)‘人工智能的未來是工程師的消失的還是人人都是工程師’這一爭論的本質(zhì)源泉。”TEEC Angel Fund投資合伙人Jinlin Wang向記者表示。
正方觀點:工程師將會消失?
對于未來工程師會不會被機器取代這一問題,Jinlin Wang認為,或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目前,即使計算機軟件不斷發(fā)展,但是對于工程師而言,一個非常出色的工程師和一個一般的工程師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這正是硅谷各大公司之間人才戰(zhàn)的原因——找到一個好的工程師是很不容易的。但未來,當人工智能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機器足夠強大到可以獨立自發(fā)地完成軟件開發(fā)從架構(gòu)到前后端等的整體過程,那么,或者到那時人類將不再需要軟件工程師。
“目前,硅谷各大公司都十分關心未來軟件發(fā)展戰(zhàn)略的問題,未來5至10年,或許人工智能可以發(fā)展到一個階段,目前仍舊依靠人工出產(chǎn)的軟件可以由機器自動完成,”Jinlin Wang表示,“雖然目前,機器能不能強大到設計出更強大的機器我們尚未可知,但是一旦在未來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工程師或許就將集體消失在歷史舞臺了。”
對此,Jinlin Wang還強調(diào),機器自動完成軟件設計雖然目前看起來有些不切實際,但是并不意味著沒有這樣的可能性。“目前,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等性能的不斷提升,以往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變?yōu)楝F(xiàn)實,比如,以往純手動完成的日程安排等工作,在未來有望借助機器自動完成——硅谷某家做Scheduling Software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正在致力于用機器解決這樣的事情,未來或許借助于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可以自動化地安排和調(diào)整日程計劃,假設公司的一個員工突然生病了,兩秒之后軟件可以重新把公司人員日程重新進行調(diào)整和安排。”
的確,如果未來,智能機器自己可以設計出更加智能的機器,那么也許我們將不再需要任何工程師了。對此,連比爾·蓋茨也認為如果按照現(xiàn)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程度,那么未來可能所有的人類都會集體失業(yè)。
反方觀點:人人都是工程師?
同時,對于“未來工程師會不會被機器取代”這一問題,Wenxiang Ma告訴記者,在硅谷,目前有另一派學者卻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他們認為機器有其自身局限性,無法完全替代人類,于此同時,隨著各種軟件架構(gòu)(Framework)以及工具的出現(xiàn),未來編程門檻將進一步降低,屆時人人都將成為軟件工程師。
“對于機器取代工程師,反對派們認為,現(xiàn)在提及‘文盲’這個詞,大家會理解為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但是可能未來的文盲或者就是指這個人不懂編程,”Wenxiang Ma表示,“事實上,未來不論人工智能怎樣先進,都仍要依靠人為來定義軟件的邏輯——短時間看,機器無法完全脫離人類的指導而自行完成軟件設計和開發(fā)過程。這是因為,機器本身就是人的產(chǎn)物,是人編寫出來的,因此它們自身具有局限性,也必須依靠人來幫助機器進化。”
與此同時,另一個趨勢是,過去幾年的發(fā)展使得軟件開發(fā)的門檻越來越低,很多公司研發(fā)了很多架構(gòu)(Framework)以及工具,例如Google的AngularJS、Facebook的React等,使得編程變得越來越容易。目前很多公司正在使用這些架構(gòu),僅需1到3個月就可以完成他們的軟件開發(fā)。“這是以前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事實上,目前的架構(gòu)仍不足夠先進,等到這些架構(gòu)先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編程的門檻將前所未有地降低,屆時所有人都將變?yōu)楣こ處?,未來有一天,編程也將變得像小孩搭積木一樣簡單。”
問題關鍵:機器是否具備自我學習能力
那么,對于上述正反兩方的觀點,問題的關鍵或者癥結(jié)在哪里呢?對此,TEEC Angel Fund的投資合伙人Xuhui Shao認為,轉(zhuǎn)折點或者在于機器是否在未來的某一天具備自我學習和進化的能力。
Xuhui Shao表示:“舉例,一個三歲的小孩,家長教育他走路要看路不然就會摔倒,那么只要他摔倒幾次,今后就會從中學到這個教訓并作出改進的舉措,而作為大人,我們并不需要在今后的每一次孩子走路中都手把手地教導他應該怎么走——也就是說,人類與生俱來是具備自我學習和自我修正的能力的。”
但目前,計算機還是人類能力的一個子集,并不具備這種自我提高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但是如果在未來,機器真的可以取代人類,那么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機器必須要有和人類類似的自我學習能力。
“機器能不能取代人類的關鍵在于程序自己能不能修正提高自己,能不能自己‘生小孩’,如果在未來,一個程序能夠自我復制并且自己寫出比它更好的先進程序,那么就不需要任何工程師了。屆時,程序?qū)⒕拖袢祟惖倪M化一樣,自我學習、自我繁衍出更優(yōu)秀的下一代,”Xuhui Shao表示,“不過從這一點上講,那時的程序也將是十分‘可怕’的,因為當未來機器擁有了復制衍生能力的時候,那它的進步就是沒有物理上的限制的;但是我們?nèi)祟愡M步速度還是有物理上的限制的,屆時或許科幻片中的機器統(tǒng)治星球的場景將會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