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模擬 > 模擬
[導讀]這幾年互聯網巨頭不約而同的在人工智能上加大投入,最近就連此前對此無動于衷的蘋果也開始發(fā)力。雖然我們仍然不能精確預計究竟什么時候我們會迎來真的強人工智能,但商業(yè)巨頭的競賽至少在暗示著這個地方已經面臨著一

這幾年互聯網巨頭不約而同的在人工智能上加大投入,最近就連此前對此無動于衷的蘋果也開始發(fā)力。雖然我們仍然不能精確預計究竟什么時候我們會迎來真的強人工智能,但商業(yè)巨頭的競賽至少在暗示著這個地方已經面臨著一種用戶可感知層面的突破。這篇文章不會探討商業(yè),而是來探討下:一旦人工智能領域真的產生某種突破,那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PC到機器人

現在各種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筆記本、Pad、手機、手表等,這些產品從外觀和功用來看無疑差異很大,但實際上它們的基本架構和原理卻是相同的,一般來講這種架構會被叫馮諾依曼結構。如果回溯這種結構的最初目的,那就會發(fā)現計算機還真是用來做計算的,雖然它現在可以用來干從炒股到訂飯的一切事情,但在大概三十年前,它的主要存在目的就是用來做計算,相當于是大號的算盤。

人的理性思維先天是有做算術的潛質的,所以丈量土地這樣的實際需要一出現,各個文明幾乎都會出現數字,這思維這部分功用的最大特征是容易規(guī)則化,容易規(guī)則化那就意味著比較容易做量上的伸縮(比如計算速度),計算機最開始就承擔了這個使命。

雖然現在各種軟件App五花八門,但基本上沒擺脫最原始的設定,它始終做的是理性思維在量上的伸縮,只不過參數越來越多,人機交互的方式越來越形象可以并行,可以處理海量的數據,編寫的語言越來越容易等。

這類程序雖然偶爾也會有缺陷,但主要原因往往是“如果A條件滿足,那么做B”這樣的條件嵌套過多,再加上并行處理,導致其內部的分支變的極為龐大導致的。不管怎么樣,這樣的程序骨子里是可控的,主要是隨著規(guī)模的增加其控制難度在增加。

但機器人需要的完全不一樣的程序,這種程序骨子里是不可控的,其結果其實是種概率,比如說你訓練一個程序去識別圖片里的貓,當這個程序碰到下一張具體的圖片時,其實你沒法控制它到底把它識別成什么,所以會有把黑人識別成大猩猩的情形出現。

這里面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前一類程序的大發(fā)展為后一類有獨立智能的程序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沒有大數據和云提供的高計算能力,深度學習這樣的技術在語音、圖像識別這樣的領域就很難取得眼下這種顯著進展。圖像識別的技術在在特定領域比如國家領導人的形象識別甚至可以達到99%的準確率,這是在十幾年前不可想象的。

或許我們可以這么看,技術上也有從0到1,從1到100的過程。圖靈、馮諾伊曼完成了把理性思維用計算機表現的從0到1的過程,接下來很多年里工程上人們創(chuàng)造了摩爾定律,迅速的把1推向了100。

現在人工智能則還是在從0到1的過程之中,但這種過度要充分依賴于前一類技術從1到100所帶來的結果。對于人工智能而言,眼下的關鍵是什么時候它才可能進入從1到100的快速發(fā)展通道,畢竟當前在NLP上這種進展還不是特別的大。

單只深度學習似乎還不足以承載這種從0到1的變化,但有一定可以確定的是,人工智能上從1到100的過程要遠快于前一種軟件。

奇點之后

雖然我們很難準確預計什么時候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從0到1的飛躍,但這種變化會發(fā)生是不用特別的懷疑的。那我們就不妨跳過發(fā)展細節(jié)來想象下如果GNR(尤其是人工智能)確實取得了突破,那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人類如果不特別虛偽的話,那我們就必須直接承認我們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其實是獲得一個忠誠不二而又神通廣大的仆人,中間也許會夾雜部分情感需求,比如電影《人工智能》里所展現的愛意。但后者是次要的,就和很多小朋友也喜歡毛絨玩具,但它是可以被拋棄而沒有心理負擔的。骨子里我們并不需想制造出一種完全和我們平等的生靈出來,那樣的話直接生養(yǎng)眾多或者克隆就夠了,當然我們也更不想制造出一種超然的生靈來凌駕人類之上。

從這個角度看,強人工智能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有智能但沒有本我意識階段。這階段人工智能會履行它忠實仆人的角色。

第二階段是產生本我意識的階段。這個時候它可能會開始追問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時候人也許還在想象力和判斷力上保留優(yōu)勢,但在其它方面會遜于這種人造的生命體。

這背后隱含了人機的三種關系和狀態(tài):

最理想的是主仆關系,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半復制品。

一、理想狀態(tài)是機器人、人工智能服務于人類。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人類中心論。

二、較差的是機器人產生意識,這時候就有人機道德問題,人機應該生存在怎樣一種秩序之下。而這個時候一個分支就是人機可能需要融合。這種情形其實應該努力防止。因為只要我們相信思維天生是外傾并尋求自由的,那人機間就很可能發(fā)生沖突。因為這時候你并不能要求它只存在于你設定的范圍之內,它的本我意識會讓它有自己的選擇,比如像《機械姬》里描述的那樣它會選擇努力走出去。人類花了近萬年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最終才在200年前認識到自由平等是更好的選擇,如果進行到這一種狀態(tài),那人機的平等則需要比這更快的得到共識。

三、最糟糕的情形就是制造出超人。這時候這種超人一定會架在人類上面。人要么轉化為這種超人,要么毀滅。如果走到第二種情形,那就很容易演化成第三種情形。

必須一提的是如果王東岳先生遞弱代償成立,那最后這可能性其實就不太應該,因為這會造就一種在各方面都趨于完美的物種。

人工智能所可能帶來的溫度

那是不是說現在應該封殺人工智能?答案顯然不是。此前的工業(yè)革命確實帶來了世界級的大戰(zhàn)但也讓我們終于不用匍匐在土地上為食物發(fā)愁,平均壽命得以延長等。人工智能雖然風險暗藏,但其實也帶來了讓人類文明進入黃金時代的機會。何況在一個多元的世界里,個人雖然可以選擇用不用,但并沒有選擇不發(fā)展的權利。所以關鍵的問題不是看到風險,而是看到風險后應該如何前行。

歷史學家習慣更詳細的劃分各種社會類型,比如農業(yè)文明、工商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封建社會、四民社會(錢穆認為秦漢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可以稱之為四民社會與封建無關),但不管如何劃分總要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金字塔結構亙古未變,而從這角度看人工智能所能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加清楚,它相當于在金字塔的最下層塞上一層。這是人類的終極解放,人類可以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委托給人工智能,而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但人工智能可能對社會基本結構產生的沖擊還不止于此。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其實也是一種網絡。而以網絡的形態(tài)而言其實有兩種典型的形態(tài):

一種是去中心化的網絡;

一種則是中心化的網絡。

從社交網絡上可以特別直觀的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形態(tài),少數人是中央節(jié)點,多數人則相對普通。

造成這類狀態(tài)的原因在于,隨著生活社會化程度的加深,每個人對外的依賴就會越來越多。工作、醫(yī)療、教育、購物、出行等都讓人對外部產生某種依賴。

馬克思當年也用這視角來審視資本主義,它發(fā)現工人要想做事情必須完全依賴于生產資料。在大工業(yè)生產時代確實如此,個體的工人對原料、機器、供應鏈的依賴無比強烈,所以如果工人不聯合起來,根本就沒有和掌握生產資料者的階層進行議價。因此而產生的對抗其激烈程度歷經百年,終于趨于溫和。這一切關聯都內置某種分配規(guī)則,最終就把人束縛在其中,最終就會形成這種中心化的網絡。與此相對應的是熱帶小島上可以天然獲得足夠食物的土著,它也許關注愛情,但卻并不沒被套在這樣一種復雜的網絡之中,所以他是足夠獨立的。所以說現代文明即給人帶來了更大的自由,但也給人以更多束縛。人們渴望休閑而努力工作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但反過來工作本身卻占據越來越多的時間,讓休閑并不可得。但不管怎么想,大多人完全沒有脫離這種網絡的可能性。

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了一個既可以與現代文明高度融合又可以保持獨立的機會。

理論上講人工智能可以全能的,它可以照看小孩、完成孩子的教育、診斷你的疾病、種地、做飯、駕車。當然它無法創(chuàng)造空間、物質。所以這時候唯一的關鍵點是能源與人口的比例,人心里是否有野望。也正為個人可以不予外求,就生活的很好,中心節(jié)點將大幅失去存在價值。這意味著人與人會更加的平等。

這里的唯一問題在于掌握人工智能者就是最大的節(jié)點,所以如果這里的財富屬于個人,那未來的財富聚集程度肯定比80/20所體現的還要夸張。

小結

第一類如果從1995年算起,那第一類軟件吞噬世界的核心時間其實也不過就用了20年,即使從1936年圖靈提出圖靈機算起,那也不過用了80年。所以上述所說的變化絕非遙不可及的變化,至少90后是非常可能在有生之年感受的到。人工智能究竟會帶給我們怎樣一個世界其實是一個可以開始思考的問題。

本站聲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關機構授權發(fā)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本站亦不保證或承諾內容真實性等。需要轉載請聯系該專欄作者,如若文章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本站刪除。
換一批
延伸閱讀

9月2日消息,不造車的華為或將催生出更大的獨角獸公司,隨著阿維塔和賽力斯的入局,華為引望愈發(fā)顯得引人矚目。

關鍵字: 阿維塔 塞力斯 華為

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縣2024年8月30日 /美通社/ -- 數字化轉型技術解決方案公司Trianz今天宣布,該公司與Amazon Web Services (AWS)簽訂了...

關鍵字: AWS AN BSP 數字化

倫敦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英國汽車技術公司SODA.Auto推出其旗艦產品SODA V,這是全球首款涵蓋汽車工程師從創(chuàng)意到認證的所有需求的工具,可用于創(chuàng)建軟件定義汽車。 SODA V工具的開發(fā)耗時1.5...

關鍵字: 汽車 人工智能 智能驅動 BSP

北京2024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越來越多用戶希望企業(yè)業(yè)務能7×24不間斷運行,同時企業(yè)卻面臨越來越多業(yè)務中斷的風險,如企業(yè)系統復雜性的增加,頻繁的功能更新和發(fā)布等。如何確保業(yè)務連續(xù)性,提升韌性,成...

關鍵字: 亞馬遜 解密 控制平面 BSP

8月30日消息,據媒體報道,騰訊和網易近期正在縮減他們對日本游戲市場的投資。

關鍵字: 騰訊 編碼器 CPU

8月28日消息,今天上午,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yè)博覽會開幕式在貴陽舉行,華為董事、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發(fā)表了演講。

關鍵字: 華為 12nm EDA 半導體

8月28日消息,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yè)博覽會上,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發(fā)表演講稱,數字世界的話語權最終是由生態(tài)的繁榮決定的。

關鍵字: 華為 12nm 手機 衛(wèi)星通信

要點: 有效應對環(huán)境變化,經營業(yè)績穩(wěn)中有升 落實提質增效舉措,毛利潤率延續(xù)升勢 戰(zhàn)略布局成效顯著,戰(zhàn)新業(yè)務引領增長 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引領,提升企業(yè)核心競爭力 堅持高質量發(fā)展策略,塑強核心競爭優(yōu)勢...

關鍵字: 通信 BSP 電信運營商 數字經濟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8月2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聯合牽頭組建的NVI技術創(chuàng)新聯盟在BIRTV2024超高清全產業(yè)鏈發(fā)展研討會上宣布正式成立。 活動現場 NVI技術創(chuàng)新聯...

關鍵字: VI 傳輸協議 音頻 BSP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在8月23日舉辦的2024年長三角生態(tài)綠色一體化發(fā)展示范區(qū)聯合招商會上,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通動力")與長三角投資(上海)有限...

關鍵字: BSP 信息技術
關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