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首次在一個類似計算機芯片的電子電路中,將信息從其一角“隱形傳輸”到了另一角。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tǒng)中成功實現了量子態(tài)信息隱形傳輸,從發(fā)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載體,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環(huán)。相關論文發(fā)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實驗設備類似于傳統(tǒng)計算機芯片,并在發(fā)送方和接收方之間建立起量子糾纏。研究人員在設備一個角編制了一點量子信息作為發(fā)送方A,信息從這個角到它的對角B實現了“隱形傳輸”,空間距離約6毫米。“量子隱形傳輸可以和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的光束傳輸相媲美。”該研究負責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安德里亞·沃拉夫說,“信息不會從A點旅行到B點,而是在A點消失,在B點出現,此時我們在B點讀取出來。”
一年前,奧地利科學家實現了在兩個島之間超過100公里距離的量子態(tài)信息隱形遠傳。與該實驗相比,6毫米距離好像是太短了。研究人員解釋稱,以往實驗是在一個光學系統(tǒng)中用可見光進行的量子隱形傳輸,而此次實驗是在一個由超導電路構成的固體系統(tǒng)中實現的。
這個超導電路系統(tǒng)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速度極快,每秒大約能遠傳1萬個量子比特,遠遠超過以往的大多數隱形傳輸系統(tǒng)。“隱形傳輸是量子信息處理領域的一項重要未來技術,”沃拉夫說,量子比特可以存儲更多信息,效率也更高,而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因素。
下一步,研究人員打算增加從發(fā)送方到接收方之間的距離,還將實驗從一個芯片到另一個芯片之間的隱形傳輸。長期目標則是探索用電子電路實現遠程量子通訊,并使之能與當前的光學系統(tǒng)相媲美。
有觀點認為,無論是在光學系統(tǒng)中,還是在固體系統(tǒng)中,量子隱形傳輸的實現都讓人振奮。雖說6毫米的距離比起100多公里確實短了不少,但刷新傳輸距離紀錄只是時間問題,說不定固體系統(tǒng)中隱形傳輸的實現會促成量子網絡的誕生。而通過量子網絡建立起一套無法被破譯的安全密鑰系統(tǒng),必將受到各國政府的熱烈歡迎。近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棱鏡門”事件或許不會再有,而在科幻電影中常會出現的“時空穿越”,卻會變得司空見慣。
兩個島之間超過100公里距離的量子態(tài)信息隱形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