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桿式壓縮機又稱螺桿壓縮機,分為單螺桿式壓縮機及雙螺桿式壓縮機。單螺桿式壓縮機是在70年代由法國辛恩開發(fā)出來,因其的結構更加合理,迅速的應用到國防領域,并被開發(fā)國家保護起來,技術一直都在相對獨立。雙螺桿式壓縮機最早由德國人H.Krigar在1878年提出,直到1934年瑞典皇家理工學院A.Lysholm才奠定了螺桿式壓縮機SRM技術,并開始在工業(yè)上應用,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
螺桿式壓縮機工作過程
齒間基元容積(即每對齒所形成的工作容積)隨著轉子旋轉而逐步擴大,并和機器左下方的進氣孔口連通,氣體通過孔口進入基元容積,進氣過程開始;轉子旋轉到一定角度后,齒間基元容積超過進氣孔口位置后,與進氣孔口斷開,進氣過程結束;轉子轉到某一角度后,兩個孤立的齒間基元容積由于陽螺桿的凸齒侵入陰螺桿的凹齒,基元容積同時開始縮小,實現(xiàn)氣體的壓縮過程。直到一對基元容積與排氣孔口相連通的瞬間為止;基元容積和排氣孔口相連通后,排氣過程開始,排氣過程一直持續(xù)到兩個齒完全嚙合,即兩個基元容積因兩個轉子完全嚙合而等于零時。
螺桿式壓縮機工作原理
螺桿式壓縮機汽缸內裝有一對互相嚙合的螺旋形陰陽轉子,兩轉子都有幾個凹形齒,兩者互相反向旋轉。轉子之間和機殼與轉子之間的間隙僅為5~10絲,主轉子(又稱陽轉子或凸轉子),通過由發(fā)動機或電動機驅動(多數為電動機驅動),另一轉子(又稱陰轉子或凹轉子)是由主轉子通過噴油形成的油膜進行驅動,或由主轉子端和凹轉子端的同步齒輪驅動。所以驅動中沒有金屬接觸(理論上)。轉子的長度和直徑決定壓縮機排氣量(流量)和排氣壓力,轉子越長,壓力越高;轉子直徑越大,流量越大。
螺旋轉子凹槽經過吸氣口時充滿氣體。當轉子旋轉時,轉子凹槽被機殼壁封閉,形成壓縮腔室,當轉子凹槽封閉后,潤滑油被噴入壓縮腔室,起密封。冷卻和潤滑作用。當轉子旋轉壓縮潤滑劑+氣體(簡稱油氣混合物)時,壓縮腔室容積減小,向排氣口壓縮油氣混合物。當壓縮腔室經過排氣口時,油氣混合物從壓縮機排出,完成一個吸氣-壓縮-排氣過程。
螺桿機的每個轉子由減摩軸承所支承,軸承由靠近轉軸端部的端蓋固定。進氣端由滾柱軸承支承,排氣端由一以對靠的賀錐滾柱支承通常是排氣端的軸承使轉子定位,也就是止推軸承,抵抗軸向推力,承受徑向載荷,并提供必須的軸向運行最小間隙。
工作循環(huán)可分為吸氣、壓縮和排氣三個過程。隨著轉子旋轉,每對相互嚙合的齒相繼完成相同的工作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