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想方設法借用外力來協(xié)助自身的生產(chǎn)和生活。比如,我們借助牛的力量來耕田,借助馬的力量來遠行,借助水和風的力量來灌溉和磨面。
雖然這些外力對我們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但終究存在著各種局限性,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獲得無窮無盡的動能呢?
在13世紀,有一位法國人提出了一種叫做“魔輪”的發(fā)明。魔輪的中間是一個大齒輪,齒輪邊緣安裝著12根長度相同的活動短桿,每個短桿的末端裝有一顆鐵球。
發(fā)明者認為,在理想情況下,這個大齒輪可以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永遠旋轉下去。
這就是人類對于永動機實現(xiàn)的最早想法。
學過初中物理的小伙伴都知道,杠桿的力矩,也就是驅(qū)使杠桿轉動的力量,等于力的大小和力臂長度的乘積。在兩邊的力都相等的情況下,哪一邊的力臂更長,杠桿就會向哪一邊傾斜。
人們最初設計的永動機,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杠桿。
在任一時刻,右側鐵球連接的短桿呈伸直的狀態(tài),離齒輪中心比較遠;左側鐵球連接的短桿呈下垂狀態(tài),離齒輪中心較近。因此,如果把整個系統(tǒng)看成一個杠桿,那么杠桿右側的力臂大于左側的力臂。
同時,由于每一個鐵球的重量都是相等的,所以發(fā)明者認為,在任一時刻,右側的力矩必定大于左側的力矩,齒輪會在鐵球的帶動下始終順時針旋轉。
1847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成功驗證了能量守恒定律。
從此人們認識到,能量既不會憑空產(chǎn)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正因為這個原因,第一類永動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21ic獲得授權后發(fā)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