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可穿戴設備即將與3D打印聯(lián)姻
可穿戴設備是指穿戴在人身上的設備,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3D打印技術(又稱增材制造),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shù)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3D打印技術是逐層打印,是一種“單線程”的制作方式,一次只能制作一個產品。比起使用機床,其成本更低,工藝更簡單,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只生產一個產品,3d打印比起傳統(tǒng)的機床制造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
但是如果生產的規(guī)模達到消費產品的級別,對于金屬,有沖壓技術,對于塑料和橡膠,有注塑成型技術。他們的先期投入高,但是量產成本低廉。而3D打印技術的成本和數(shù)量成正比,在產品的數(shù)量達到一個臨界值,傳統(tǒng)制造相對于3D打印高昂的成本已經(jīng)被攤平,傳統(tǒng)制造的成本將顯著低于3D打印。這也就是3D打印無法應用于大規(guī)模批量化的消費產品生產的成本原因。3D打印如果想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必須在消費產品上找到能“單個生產”的產品,才能在成本上擊敗傳統(tǒng)的制造模式。
可穿戴設備
從Google glass算起,可穿戴設備已經(jīng)進入第四個年頭。可穿戴這個詞,就表示它相比于傳統(tǒng)的電子設備,更注重與人體的交互,不僅僅是用戶界面,也包括對人體解剖學特征的適應。
可穿戴設備主要可以分為戴在頭上的,扣在手腕上的,穿在腳上的,未來還可能會有植入體內的。穿在腳上的和戴在手腕上的設備可以近似看為鞋子和手表,對人體特征的適應并不明顯。但是頭戴式設備不同,它要適應人體的頭面部的骨骼結構,包括腦顱骨的橫縱軸的長度,如果設備帶有耳機,還存在對人體外耳道幾何結構的適應,如果帶有屏幕還涉及對兩眼瞳距,位置的適應,而這些適應,并不是通過尺碼的不同而實現(xiàn)的,在這種設備上用機械結構進行微調,無論從集成度上還是外型上都不是好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來講,每一個可穿戴智能設備都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指紋一樣。如果把可穿戴設備植入體內,那么個體差異就是設備制造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在未來,可能會催生“一人一產品”的制造模式。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設備注重個性化,但是這種個性化,更多的體現(xiàn)在文字和圖案上,比如蘋果的激光雕刻服務,本質上并未改變設備的幾何外形。個人定制的帶有不同圖案的手機殼,也只是在公版模型上印刷了相對個性的圖案,并未改變幾何結構。隨著人們對個性化服務要求的提升,想比于手機電腦之類的設備,可穿戴設備由于僅限一人使用,對于個性化服務顯然有更高的要求,個性化也會體現(xiàn)在對產品幾何結構的改變上。也就要求提供“一人一產品”的服務。
可穿戴設備需要 “一人一產品”的制造方式,而3D打印恰好能滿足這種需要,能夠用低成本實現(xiàn)個人定制的產品生產模式。3D打印技術必將在可穿戴設備的生產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