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離不開各種能源,電能、氫能、核能等等,帶動這個世界的運轉,本文介紹對煤制油過程中產生相當體量的二氧化碳該的處理。
對煤制油過程中產生相當體量的二氧化碳該如何處理?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答案令人稱奇:把這些“調皮”的溫室氣體“捉”起來。
二氧化碳處理過程
這是一個地上產油的神奇之地。相鄰煤礦的煤炭升井后,沿著傳輸皮帶進入公司儲煤倉。洗選、破碎后進入“心臟”裝置——單臺重量達2100多噸的加氫反應器。在此,黑色的固體煤塊變成無色的液體油品。煤氣化車間班長張東陽說:“煤制氫、煤液化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來到我們界區(qū)之后,我們把它匯集到壓縮機廠房。經過3大壓縮,變成高壓的二氧化碳氣體。在此基礎上,經過除油、脫硫、變溫、吸捕,引入集中塔冷卻。低溫的二氧化碳再經過一道工序處理,變成液態(tài)的二氧化碳。這下子它就‘老實’了,任由我們把它灌裝和運輸。”
離廠區(qū)10多公里的野外,公司早已掘出深井。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工程師王永勝告訴記者,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結構呈圈閉、低孔、低滲等特點,是實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理想?yún)^(qū)域。100米、200米、300米……不斷深掘,比煤礦采煤層還要深入,一直掘到1000米、2000米,最后在地下1500米至2500米之間找到咸水層。2010年建成二氧化碳封存井,2011年開始正式“捉”碳。
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專門在二氧化碳封存井建起展覽室,縮微了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流程,留存著不同深度的巖石樣本,收集著減少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資料。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下,過去10多年里,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實施了1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資料顯示,該項目是針對低孔隙度、低滲透性咸水層二氧化碳封存的首次探索,實施了多層分層注入、多層統(tǒng)一注入、分層監(jiān)測注入等方案,提供了二氧化碳封存注入溫度、注入壓力等參數(shù),為我國規(guī)?;?、工業(yè)化實施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建立了模板。
在二氧化碳封存作業(yè)區(qū),兩米多高的紅色閥門緊緊密封著一口注入井和兩口監(jiān)測井。“我們之所以在捉碳的過程中脫硫,就是為了防止這些氣體對地下結構的破壞。”公司煤氣化中心工藝管理員張源表示,這些年來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表明,地表水、地下水沒有明顯變化,地表的二氧化碳濃度也沒有明顯變化,地表的植被依然郁郁蔥蔥。采用示蹤技術也未監(jiān)測到二氧化碳泄漏現(xiàn)象。封存井上面還有煤層,如果繼續(xù)開采,就有必要再打一口井加強監(jiān)測。
“捕捉二氧化碳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前提。”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總工程師陳茂山介紹,2011年以來,公司先后把30.26萬噸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進行了永久封存。對于沒有封存的部分,公司瞄準食品領域、消防領域需要二氧化碳的商機,先后出售二氧化碳5萬多噸,實現(xiàn)收入近千萬元。雖然捕捉封存的只是產生的二氧化碳的一部分,但增強了我國在溫室氣體減排領域的話語權。“對二氧化碳的捉、封、用,畢竟開了個好頭。”以上就是關于近年能源變化的相關情況,能源的匱乏,需要我們不斷開發(fā)新能源,才能保證人的永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