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根據(jù)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chuàng)造出“機器人”這個詞。人類對機器人最初的設想,只是希望機器人能代替人在工廠里做繁重的工作。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化、人性化,甚至擁有類似人類的聽覺、視覺和觸覺。
而被譽為“人工大腦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曾說過:“可能20年、30年后人工智能機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了,但50年后,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最大的威脅。世界最終會因人工智能超過人類而爆發(fā)一場戰(zhàn)爭,這場智能戰(zhàn)爭也許會奪去數(shù)十億人的生命?!?/p>
在上個月剛結束的德國慕尼黑機器人展覽會上,一系列最新型機器人讓人們嘆為觀止,我們不難看出機器人技術正朝著以下四個方向大步前進。
趨勢一:感官功能越來越豐富
在慕尼黑展覽會上,德國PAAL公司生產的調酒機器人Roboshaker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不僅能調制雞尾酒,還能清理杯子酒瓶。Roboshaker通過內置的攝像機檢測調酒杯的刻度,還能找到啤酒瓶上的拉環(huán)和蓋子,為客人開酒。
機器人擁有視覺不僅能在工廠車間中執(zhí)行更多的任務,還能在其他行業(yè)大顯身手,比如需要大量人手從事枯燥、重復性工作的飲食行業(yè)?!翱吹靡姟钡臋C器人可以代替人調酒做蛋糕、切菜伴沙拉,而它們精確的計算功能可以把這些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機器人的觸感也越來越靈敏。機器人通過觸摸物體,能分析出物體的硬度、密度、形狀等物理特性,然后使用相應的機械臂舉起物品。
賦予機器人聽覺、視覺和觸覺的最終目的,是讓它們能更好的探索外部環(huán)境,最終為走出實驗室,進入人類社會共同生活、工作做準備。
趨勢二:制造成本越來越低廉
隨著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其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使用計算機技術制造的高級機器人的成本也隨之下降。由于現(xiàn)代機器人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能適應不同生產線需要,工廠企業(yè)無需為每條生產線配置單獨的機器人,機器人的組裝、維護成本因此大大地降低。
許多機器人生產商更看好娛樂機器人和家政機器人的巨大市場潛力,不斷研發(fā)出便宜又新奇的機器人推向市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預見,機器人將作為管家、保姆以及玩樂伴侶進入我們的家庭。
趨勢三:設計編程越來越簡單
要讓消費者把機器人買回家,首先要讓它們易于操作。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是第一個引進電腦編程的公司,它用電腦程序賦予機器人各種功能,替代以往只有大公司的工程人員才看得懂的專業(yè)編碼。這樣,消費者就能像用電腦一樣使用機器人。一種名為“吊墜”的手動編程裝置還可以同時為多臺機器人編程。設計的不斷簡化為未來大規(guī)模生產機器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趨勢四:使用越來越安全
要使機器人在辦公室和家庭得到廣泛使用,它們必須非常安全。現(xiàn)在許多機器人還像野生動物似的被人類禁錮在安全范圍內——一旦笨重的機器人失去控制,人類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現(xiàn)在的機器人擁有聽覺、視覺和觸覺,這使它們更好地感知外部環(huán)境,能夠避免與人類的沖突,它們也變得更安全。
?。ňC合《北京晚報》、《信息時報》等消息)
機器人進化史
●1920年
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發(fā)明“機器人”概念。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fā)成功的機器人Shakey,成為世界第一臺智能機器人。它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jù)人的指令發(fā)現(xiàn)并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么大。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fā)出第一臺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后來更催生出本田公司著名機器人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8年
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yè)機器人PUMA,標志著工業(yè)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1984年
“機器人之父” 英格伯格推出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y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藥、送郵件。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機器人愛寶(AIBO),當即銷售一空,從此娛樂機器人成為目前機器人邁進普通家庭的途徑之一。
●2002年
丹麥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yè)化的家用機器人。
●2006年
微軟公司推出機器人工作室,機器人模塊化、平臺統(tǒng)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卷全球。
●2007年
豐田公司推出一系列類人機器人,這些“伴侶機器人”會吹小號、拉小提琴,豐田欲將這些機器人打造成人類的生活伙伴。
●2008年
世界首例機器人切除腦瘤手術成功。施行手術的是卡爾加里大學醫(yī)學院研制的“神經臂”。與外科醫(yī)生的雙手相比,“神經臂”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夠在更小范圍內更加穩(wěn)定地移動,確保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