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的校友對“博弈論”一詞一定不會陌生,因為耶魯大學在2007年開設的經(jīng)濟學159號公開課Game Theory(博弈論)被制成視頻分享后,曾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起學習熱潮。說起博弈論中國人一定會想到田忌賽馬,從古至今博弈的思想一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閃爍其鋒芒,但博弈論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是近代才出現(xiàn)的,它的理論創(chuàng)始人包括大家都熟悉的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現(xiàn)如今博弈論在經(jīng)濟學領域運用尤廣,不論是華爾街的分析師還是硅谷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并運用著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知識。
業(yè)界的商業(yè)博弈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上演,人們總喜歡對博弈的結果大肆渲染評論,而對于過程則只字不提。因為博弈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太多人為想不到的地方,之所以會有一個結果,那是天時地利與人謀共同作用下的市場演化結果,因此HTC王雪紅的那句“盡人事,聽天命”筆者甚為認同。盡管如此,博弈論依然是一個有用的知識,它能夠一定程度上預測個體行為和演化結果。從博弈論的角度去觀察業(yè)界競爭,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耶魯大學Ben Polak教授在公開課Game Theory第一講時就提出“飯桶惡魔”和“憤怒天使”的角色概念,前者指為了利益可以選擇背叛的競爭者;后者則積極尋求合作,但遭遇背叛時會因“憤怒”而采取一種叫“以牙還牙”策略的競爭者。
以三星和臺灣面板商的風波為例:三星和鴻海等積怨由來已久,在TFT LCD面板價格壟斷案中完全爆發(fā)。本來一條產(chǎn)業(yè)鏈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各有收益,合作歡快,但三星一反水,各自的收益就變了:
(四個有數(shù)據(jù)的格子里前一個數(shù)字代表三星的收益,后一個數(shù)字代表臺商的收益,這里的數(shù)據(jù)僅作比喻用,與實際無關)
上圖的表格是一種范式博弈,原本雙方合作狀態(tài)下各自收益都為3,但三星在臺商還在合作的情況下做出了反水,因而三星的收益變?yōu)?,而臺商的收益變?yōu)?1,三星無疑做了一次“飯桶惡魔”的角色。而臺商(憤怒天使)在遭遇背叛后,因“憤怒”而采取了“以牙還牙”的策略,最終雙方的收益定格在(1,1)。
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博弈雙方在經(jīng)過多輪博弈之后,為避免對方背叛而導致自身收益變?yōu)?1,因而都采取了不合作的策略,(1,1)的收益也就成了整個博弈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叫納什均衡。
再來說說國內(nèi)的BAT。大家都知道BAT有其各自的基因和主營業(yè)務,百度的是搜索,阿里是電商,騰訊是社交,一開始大家都只專注自己的飯碗,后來慢慢地就變了,百度不只做搜索,也做社交和電商;騰訊不只做社交,也做電商和搜索;阿里亦是如此,最后大家都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彼此爭搶用戶不亦樂乎。實際上,這種結果就是博弈的納什均衡。
我們用范式博弈分析一下。起初大家都不搶對方主營領域的用戶,各自收益是相對均衡的。后來鍋大了,肉多了,幾位都嘴饞了,就產(chǎn)生了如下博弈心理:
1、假如別人在搶用戶,我不搶,那么我就虧大了;我也搶,至少不會吃虧。所以我的策略是搶。
2、假如別人沒在搶用戶,我不搶,那么維持現(xiàn)狀;我去搶,那么我就賺大了。所以我的策略還是搶。
有了這樣的心理,就有第一位敢于做“飯桶惡魔”,隨后的“憤怒天使”馬上“以牙還牙”,幾輪博弈下來,立馬形成了納什均衡。
其實,博弈論中除了納什均衡,還有帕累托最優(yōu),這是一種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tài),在市場競爭中是一種多贏的局面。讓我們再來看之前三星和臺商的那張表格,表格中第一個數(shù)據(jù)格中的收益(3,3),就是一種帕累托最優(yōu),它顯示了長期合作的優(yōu)越性:
1、假設博弈雙方在原本合作的情況下有一方選擇背叛策略,那么它的第一輪收益為5;第二輪對方采取“以牙還牙”,雙方收益都為1;第三輪已進入納什均衡,雙方繼續(xù)背叛,收益為1,三輪下來先背叛的一方總收益為5 1 1=7
2、假設博弈雙方一直選擇合作策略,那么三輪下來,雙方各自的總收益都為3 3 3=9
很明顯,長期來看,對抗不如合作,單打獨斗不如拉攏抱團,在WP與安卓手機的競爭中,微軟一次次向HTC、三星、華為拋出橄欖枝,就是這個理。 看了上面兩個案例,也許有人會說: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不科學!如果換一組數(shù)據(jù),博弈的結果完全可能不一樣。的確如此,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代表的是收益,在博弈中,收益是事先給定的,如何給出科學的收益,必須經(jīng)過科學地分析,盡可能地將案例在紙面上理想化地呈現(xiàn)出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哈佛、斯坦福的高材生也難以辦到,所以我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嘛。
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論知識的運用有一個前提,就是博弈各方都必須是“完全理性”的參與者。假如對方采取了“背叛”策略,你還選擇“合作”,這就是不理性。但事實上,現(xiàn)實中的市場存在許多不理性的因素,因此過于“迷信”博弈論的理性前提,反而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下面用“餓獅博弈”來說明:
題設為A、B、C、D、E、F、G七只獅子(強弱依次排序)和一只綿羊,當獅子A吃掉綿羊后,就會午睡,這時比A稍弱的獅子B就會吃掉獅子A,然后B也會睡著,那么C就會吃掉B,以此類推。問題是獅子A敢不敢吃那只綿羊?
為簡化說明,筆者先給出解題方法,該題須采用逆向思維,也就是從最弱的獅子G開始分析。假設獅子F睡著了,那么獅子G肯定會吃掉獅子F,因為在G的后面沒有其他獅子了,因此可以推出F為了避免睡著后被G吃掉,它就不會去吃E;當E知道F不敢吃它,E就認為它可以放心吃掉D;D知道E敢吃它后,D就不敢吃掉C。以此類推:結果就是G吃、F不吃、E吃、D不吃、C吃、B不吃、A吃,得出答案:獅子A可以放心吃掉綿羊。
[!--empirenews.page--]
經(jīng)過分析,我們得到結論:獅子A敢不敢吃綿羊,與整個獅群的數(shù)量有關,如果獅群的數(shù)量是奇數(shù),那么A就敢吃;如果是偶數(shù),A就不敢吃。這里請注意,“餓獅博弈”是一個經(jīng)典的博弈論模型,我們得出的結論,其成立的前提條件就是參與博弈的每一只獅子必須是“完全理性”的獅子,但“完全理性”的模型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獅子A想要吃掉綿羊,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因為后面的獅子中只要有一只做出“非理性”的判斷,獅子A就極有可能被獅子B吃掉。
市場永遠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市場,就像喬布斯說的:消費者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微軟設計的WP系統(tǒng),高端大氣上檔次,這就是消費者想要的嗎?再看看那一臉屌絲樣的安卓,就是有那么多人追捧;還有諾基亞最新的Lumia,手機中的照相機!就是不如人家土豪金。。
因此,在建立博弈的“理想化模型”時,須把“非理性”因素也考慮在內(nèi),包括其他競爭者的策略和消費者心理,這將對最終的收益產(chǎn)生影響。